业内人士:此类事件由来已久 机构往往配合捂丑
监守自盗用仿作换出馆藏名作,获利数千万元;懂行的“藏品管理员”把单位庆典上名家挥毫之作换成赝品,广开财路;住进总统套房的“贵客”几度住宿,就为把悬挂的名作换出……
一起近日公开的书画界 “狸猫换太子”案件令人先惊后怒,业内人士透露这种事件由来已久,多为“内贼”所做,机构往往为遮羞而“捂丑”,而藏品登记、管理制度有漏洞是屡禁不绝的主要原因。
文/广州日报记者林琳
业内建议:入库前拍照、登记资料
广东精诚所至总经理陈绮雯告诉记者,因为之前业内有过这样的教训,所以同行一征集到拍品就会立即拍摄原状,然后保存好第一手的资料,在拍卖前、拍卖后都会进行比对。
“入库前拍照、登记资料的工作非常关键,玩意出现争议、纠纷都可以有可查依据。”她认为,这一行的道德风险一直存在,所以需要建立完善的登记、进出仓、盘点制度,并不断用实践进行检验。
法律人士:
拍卖行无责
但要配合退返赃款
律师王步林告诉记者,这种“调包案”属于盗窃,书画是赃物,变卖所得是赃款,拍卖行及购买人无需为赃物的交易承担责任,但应该配合退款。
陈绮雯提出,如果在拍卖行成交了赃物,肯定要退回,而拍卖行在征集的时候要特别慎重,除了询问委托人拍品来源、确定其对作品拥有完全处分权外,还要用文字形式进行约定。
近日,一起涉嫌过亿元资金的书画“狸猫换太子”案件开审,知名人士在过去数年间多次凭“一把手”的特权,利用自己掌握的藏品库钥匙,将馆藏名画偷出临摹,将真品“私吞”、在拍卖行“出货”,赝品放回公库。
仿真程度能达六七成
“这种类型的事情在圈内根本不是新鲜事,这十几年来发生过几宗‘大事件’,圈内人都知道。”对书画圈极为了解的画家钟老师(化名)“见惯不怪”:“以前 有一些单位搞庆典活动,就会找大师、名家前去挥毫助兴,活动结束后又未必在意,不一定把作品装裱好张挂,而是收进柜子里,钥匙就找单位相对懂行的职员收着 保管。日子一长,这些作品被人遗忘,也就给了保管者机会可以‘调包’了,他们把真品偷出,或者自己临摹,或者找人临摹,再把仿作放回去,神不知鬼不觉,也 不知道多少年后才有人想起这事。就算想起这事再找出来看,因为没有图录比对,而仿品‘仿真度’起码有六七成。”
而此前几宗单位发现藏品被“调包”的个案,因为这些单位往往害怕曝光后单位名声蒙受负面影响,往往在内部进行处理,让犯事的人退回真品并辞退,很少把事情“闹大”。钟老师说,这种事情对于机构来说肯定是“丑闻”,但公开了才能对社会起警示作用。
在他看来,发生这些“丑闻”的根本原因还是保管制度:“人的因素肯定有,比如犯案者道德败坏,见利忘义,而单位不懂行,以前这些书画的市场价值并不高,他们也没有加以重视。但归根到底还是没有建立规范的制度,比如藏品不能由一个人保管,要多人互相监督、看管等。”
分析:藏品登记保管制度有漏洞
“调包案”在市场上也并不少见。有行家曾告诉记者,有一个“贵客”多次住进五星级宾馆的总统套房,十多年后却被发现原来当时该“贵客”是为房间悬挂的名家书画而来,他的手法是先拍摄书画照片,回去找人临摹后再次“光临”,把赝品换上,带走真品。
不过,“外贼”不是最大的隐患。“‘调包案’多是‘内贼’所犯,而且基本出现在库房这个岗位上。”一个业内人士透露,曾经有一个文物系统的单位也出现过 “调包”案,就是管库房的人把里面的册页偷走,“换”了赝品回库房,数年后才被发现,“这跟机构的登记制度有很大关系。如果登记这个环节没有把好关,熟悉 制度的人总能钻到空子。”
“出现这种事证明管理形同虚设。”钟老师还透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前某纪念馆成立时,很多大家都来挥毫 了,作品被不同的人分批保管,后来打算拿出来办活动时一问,都说‘不见了’、‘接任时已经不见作品了’,因为没有证据可追,最后只能不了了之。”他认为, 这种事情也不少见,跟“调包案”的性质没什么区别。
记者了解发现,相对来说博物馆、美术馆和拍卖行较难出现书画的“调包案”,主要是前两个机构相对专业,而且管理经验较足,制度相对严密。
然而,近年来,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屡屡被盗,涉案金额巨大。不少外国的著名博物馆在遭窃后表示“内外勾结所致”,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安保制度、管理制度上存在漏洞。
而作为商业机构的拍卖行虽然偶有听闻出现类似的情况,但藏品征集后留存在拍卖行的时间较短,一般长不过半年,短为两三个月,被“调包”的难度较大。另外为了“自保”,拍卖行对此也如临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