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士得在线 >展讯

佳士得在线 2015-07-26 12:43:54

凤鸟纹盉凤鸟纹盉管流爵管流爵伯怡父鼎伯怡父鼎

  展示青铜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勾勒中国历史的恢弘开篇。由宁波博物馆和爱城文化共同主办的“商华周实—宁波市爱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藏青铜器展”从今天起亮相宁波博物馆,共展出36组(44件)商、西周、春秋、战国及少量秦汉时期的青铜器藏品。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19日。

      不凡身世

  马承源生前抢救的最后一套系列珍品

  “青铜器我们之所以叫它礼器,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中国古代青铜器使用者一般都是贵族。有很多成语都和鼎相关。”在展览现场,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主任周亚从历史、分类、器型、大小等方面介绍与千年时光同行的青铜器。

  不为人知的是,这批青铜器有着不同凡响的身世。

  “它们是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生前"钦点"的最后一套青铜器系列珍品。”宁波博物馆副馆长李军说道。

  马承源生前为国家抢救了许多文物,被誉为“中国青铜器鉴定第一人”,是享誉世界的青铜器、古文字学泰斗。

  时光倒流到2003年,马承源先生多次专程亲赴海外,从海外藏家收藏的300多件青铜器中挑选出一套系列珍品。

  由于年代久远,现存青铜器越来越少,觅一件青铜器难,觅一系列青铜器群更难。此次在宁波博物馆展出的这套青铜器,基本覆盖了从商到周的各个历史阶段。“这是一次对中国古代青铜工艺发展"小中见大"的展览,尽管数量不多,但青铜工艺发展的面貌基本都展现出来了。”周亚特别介绍了几件重要的青铜器,是其他的收藏或以往研究的青铜器器型里所没有的,在其他的展览中也不曾看到,它们为青铜器研究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实物资料。

  马承源原本打算让这套难得的藏品落户宁波,以此回报家乡。为此他殚精竭虑,与宁波博物馆多次接洽商谈收藏事宜。然而在此过程中,因马先生不幸离世和其他变故,宁波博物馆一直未能如愿收藏。

  好事多磨。后来一位酷爱青铜器的宁波藏家收藏了这套青铜器系列珍品,终于将流失海外的这批珍宝带回宁波。

  今天,这批珍宝将在由宁波市爱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携手宁波博物馆举办的“商华周实”青铜器特别临展上正式亮相。

  宁波博物馆委托上海博物馆专家学者对这一系列青铜器进行清理、修复。

  “现有机会与宁波市爱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一起,将这套寄托马先生生前愿望和心血的系列青铜器展现给宁波市民,使大家有机会目睹几千年前祖先的智慧结晶,实在是宁波的一大幸事。”李军说。

  世所罕见

  专家将“管流爵”称为“宁波爵”

  管流爵,这件外表看上去较为普通的青铜器曾让周亚一眼惊叹:“它高13.2厘米,长13.8厘米,口长9厘米,重318克,形似通常所见的青铜角,两尾稍尖,底部呈卵形,腹部伸出有管状长流。这件器物上面没什么花纹,颜色也比较黯淡,看上去并不起眼。但管流的器物本来就不多,考古资料里显示夏代晚期曾有过几件,这种形状的管流爵是首次露面。”据了解,这件管流爵不仅是对青铜器器型的一个补充,也为判断青铜器断代上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专家亲切地将这件“管流爵”称为“宁波爵”,专家说:“管流爵以往发现非常非常少,这种流管的作用是倾注,可能是一种斟酒的酒具,而不是饮酒器。该类商朝酒具在我国的出土文物中极其罕见,考古资料中还没有发现相同的器物,因此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据上海博物馆专家综合分析认为,“宁波爵”应该为二里冈上层二期晚段,年代为商中期。

  一件出自西周中期的凤鸟纹盉也十分罕见。这个时期盉还有一种作用,是用来调和酒的浓淡,所以在这里兼具了水器和酒器的双重作用。过去我们知道的青铜盉,绝大多数是三足的,但这个盉是平底的,是唯一没有腿的,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器型。

  而一件商晚期盥鼎被专家鉴定为“实属美学、考古价值极高的珍品”。青铜鼎主要是作为盛食器,商代晚期以虎纹作为主体纹饰的青铜鼎相当少见,目前考古资料表明在安阳地区还没有发现过相同的虎纹鼎。山东惠民县麻店镇大郭遗址出土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各有一件虎纹鼎,皆不如这件盥鼎的纹饰精美。

  一件春秋晚期的伯怡父鼎饰有粗犷的交龙纹,鼎腹内壁铸铭文六行32字。

  据专家考证,这种交龙纹出现于春秋早期,流行于春秋中晚期,河南新郑城关镇李家楼大墓就有类似的发现。

  伯怡父鼎曾见诸著录,经核实器物尺寸、铭文笔划的细部特征,此器正是《新收殷商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著录中的一件文物。

  弥足珍贵

  展品的铭文都比较少见

  收藏青铜器一般有三个方向,第一是是各种器型全面;第二是要有铭文,往往只有在带铭文的器物中才可以发现孤品;第三是系统成套收藏。

  青铜器铭文又称金文,这些铭文不仅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由于铭文的字体、布局、内容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因而更显得弥足珍贵。据上海博物馆专家认定,此次在宁波博物馆展出的青铜器的铭文都比较少见。

  目前所见的少数几件传世的商中期青铜器上有铭文,这是最早的金文。考古发掘出土的铭文是从商晚期开始,主要反映两种内容,其一,族氏铭文,即家族之名号,用以表明作器者的族属,例如展品史文鼎。其二,本家族先人的“日名”,以十干表示,有的还缀有族氏铭文,表明这种器物是该家族的人专门祭祀某位先人的祭器,例如此次展览中一件青铜器的兽面纹上便有这类鼎铭。

  西周以后青铜器上的长篇铭文开始增多,其内容涉及到制度、经济、礼仪等各个方面。春秋时期的铭文无论内容还是字形书体均表现出浓厚的地域性。江淮流域及其邻近诸国的书体特点是字形长方而瘦长,圆笔较多,略显粗犷,笔画多拉长,末端弯曲。展品伯怡父鼎便体现了这种风格。

分享到: